-
在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的學術思想中,最引起關注和爭議的就是“歷史與反復”,而現(xiàn)在的東亞格局與120年前甲午戰(zhàn)爭奠定的東亞格局便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他認為,如今日中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會以武力抗衡的形式表現(xiàn)。
閱讀
-
日清戰(zhàn)爭后,日本轉變成了帝國主義,隨著二戰(zhàn)的失敗,其結果是日本人獲得了放棄戰(zhàn)爭的憲法?,F(xiàn)在有妄圖對憲法進行實質性的廢止,我認為一定要阻止這種狀況。本文系柄谷行人《民族與美學》中譯本序言,觀察者網(wǎng)獲授權獨家刊發(fā)。
閱讀
-
評論(0)
|
2014-04-17 18:26:11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中關于未來的觀念與跨越式批判,的核心在于展現(xiàn)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所實現(xiàn)的雙重顛倒:不僅有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上下顛倒,同時還包括"事前"與"事后"的前后顛倒。也正是后一顛倒使得康德的思想與馬克思找到了共同點。
閱讀
-
日本反核運動與之后所謂的“國有化”釣魚島有直接關系。鳩山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后,民主黨就遭到毀滅性打擊。野田被迫反映美國意志,同時轉移國內矛盾?,F(xiàn)在的危機可以和甲午戰(zhàn)爭之前的日清關系做比較,當時美國已越過太平洋,作為一個帝國現(xiàn)身東亞。日本要反思120年前選擇的后果,徹底執(zhí)行和平憲法,永遠放棄戰(zhàn)爭。
閱讀
-
評論(1)
|
2012-09-07 17:06:36
明治天皇之死讓許多作家和知識分子意識到了時代的告一段落。但對夏目漱石這樣的作家來說,“明治精神”在日俄戰(zhàn)爭之后業(yè)已失落,明治天皇之死無非是再次提示并確認其終結罷了。另一方面,“大正”是短促的,大正天皇的存在也頗為淡薄。大正天皇之死甚至無力象征時代的終結。因而,以年號劃分時代逐漸失去意義。但要是不拘泥于特定年份,這種慣用的區(qū)分是有效的吧。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之死經(jīng)常被用來講述昭和的開端,這本身就具有象征性。明治天皇之死讓夏目漱石和森鷗外這樣的小說家感受到了“時代”的終結,與此相對,大正的終結則由小說家之死來講述。如日后所言,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jīng)是“昭和的”了。就像“明治的東西”實際上隨著日俄戰(zhàn)爭而終結了,大概可以說“大正的東西”隨著關東大地震而結束了。這是讓旁觀一戰(zhàn)并從中漁利的日本第一次意識到“戰(zhàn)后”的事件。這暴露出了不僅在邁向二戰(zhàn)的二十年,而且延續(xù)至今天的一系列問題。
閱讀
-
評論(2)
|
2012-09-06 16:26:29
東歐革命蘇聯(lián)解體的1990年代,美國國務院的弗朗西斯·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風靡一時。這一語詞雖說是福山的,卻可以追溯到法國的黑格爾主義哲學家科耶夫??埔驅诟駹枴皻v史的終結”的看法有種種闡釋。福山為了給共產主義體制的崩潰和美國終極的勝利賦予意義而使用了這個概念。他要說的是,1989年的東歐革命表明了自由、民主主義的勝利,從此以后已不再有根本的革命,因此歷史終結了。雖然嘲笑福山說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可某種意義上他是對的。當然,若是說1990年發(fā)生的事情和美國的勝利,他錯了。因為最初即便可以看作美國霸權的確立,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一度的勝利,但20年后的今天清楚地看到,這些都破綻百出。其結果是,各國都或多或少采取了國家資本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政策。這可以看成奧巴馬總統(tǒng)所謂的“Change”。但這一變化并不能推翻“歷史的終結”,反而是對它的證明。
閱讀
-
評論(1)
|
2012-09-05 13:48:26
馬克思主義者將國家和民族看作意識形態(tài)的上層結構。然而,國家和民族具有無法還原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構造的自主性,因為那不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識形態(tài)上層結構”。因為它們植根于各自不同的經(jīng)濟的下層構造即不同的交換方式。馬克思自己闡明的只是商品交換形成的世界。也就是《資本論》。但將其他交換方式形成的世界,即國家和民族塞進了框框里。他力圖,考察不同交換方式各自形成的世界的同時,它們復雜的結合的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變遷,進而如何揚棄成為可能。
閱讀
-
評論(4)
|
2012-07-14 15:21:27
大飯核電的安全問題卻非常令人擔憂。直至今日,福島核電站仍舊處于極度危險的狀態(tài)。而這些事態(tài)卻一直被掩藏起來,沒有公布于眾。此外,社會輿論調查的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反對重啟核電站。在這種情形之下,所謂的“為了保護國民的生活”而啟動核電說法的欺瞞性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一個為了迎合“原子能之村”的要求,即使犧牲“國民生活”也在所不惜的政治判斷。而在未經(jīng)討論的情況下,強行修改原子能基本法。這一行為也凸顯了這一事實。特別是當他們將原子能利用的“安全確保”的相關條文,規(guī)定為“以我國安全保障出資為目的”時,就等于已經(jīng)公開承認重啟核電站的動機在于“核武器”了。
閱讀